找到相关内容92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自觉与自决

    存在的整体本质失去意义,人变得荒谬无比。  解决之道,就是要站起来反抗,反抗对主体性意志的任何压制,同时要发挥“不主宰”和“自律”(自我节制)的人文精神,俾使个体生命主体在互动中成长。尽管,展开生命意志...一天。  缺乏“不主宰”和“自律”的人文自觉,人即变得急躁散乱,种种不安的情绪,有一阵没一阵的侵袭而来,显出不必的紧张和焦虑烦恼。于是,人在感觉上变得自私、贪婪和神经质,在理智上变得虚无荒谬而是非不明,...

    张大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3852967.html
  • 傅大士 心王铭

    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诚然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4453909.html
  • 禅修的基本条件

    丧气,导师应该给他一些鼓励。  2、坚定的信心  并非所有的禅修者对禅修都有坚定的信心。有些人确实俱备了柔顺、信心、自律、诚实和精进等品格,但必须意识到他们内心还有弱点。透过内观,内心的贪嗔痴染污可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84154757.html
  • 戒的类别

    戒的类别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95654839.html
  • 瑜伽与佛教的关系

    时代的产物。本经的注释有公元五世纪时毗耶婆的《瑜伽论》,以及十一世纪时菩舍提婆的《菩舍提婆评注》。早期的瑜伽行分两种:一、行瑜伽(自律行为);二智瑜伽(道德、精神的综合修练)。这两种分八个阶段来修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2158330.html
  • 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本期的译经特色,在于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间(六二九)西行求法,历十七年而荣归,携回佛经五○二夹六五七部,太宗为玄奘于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召拣高才名僧分掌笔受、证义等各职,译场组织较前更加完备。玄奘自律甚严,未曾一日懈怠,计十九年间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其数量之多,为历代诸家之冠,所译经论如《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4659300.html
  • “自净其意”的意义

    相通的,身口二业清净了,意业也就跟著清净,而意业的清净,也需落实在身口二业上。   其实所有佛法中的百千法门,无非不为“自净其意”而施设,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从“诸恶莫作”的自律中,使行为举止端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2760846.html
  • 佛教因果理论及其当代伦理价值

    人的行为约束和道德自律作用。正是这种“唯心”的因素构成了佛教伦理的内核,使之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释放着能量;也正是这种“唯心”的因素,成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不断得以适应、延续和发展的基因。  ...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  第三,佛教因果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和提升。这一理论运用地狱恶道与佛国净土的强烈对比,使人认清两种...

    朱 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84963391.html
  • 佛作触地印解

    人心,应从自己安定做起,常以平静的心,看待变化万千的世界。  右手触地印,感念大地,修行在人间。大地本来清澈,是我们破坏了天地的和谐,应如实忏悔不二过,请求大地宽恕。  掌心向内,意为自律以觉他,表里须...

    洛本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24365133.html
  • 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只有正语、正业、正命等原则性的自律、自制,而没有详细的戒律规条。但是,随著僧团的成长,僧众人数日增,程度参差不齐,有行为不端者,或障碍修道或招致讥嫌,因此随事而制戒,这是戒律的缘起。 佛灭之后...认为可以任性而为,不受戒律的约束,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真正开智慧而见到缘起的实相,是不会再因内心的妄执而毁犯戒律的;戒律不是外在强加的束缚,而是自发性的自律行为。即使习性一时不容易改变,也会尽力而为,...

    佚名

    |english|buddha|buddhism|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3572995.html